
踐行“兩山”論,需要各地結合不同的實際情況。怎樣統籌謀劃、頂層設計?這既需要理論也需要實踐,以理論指導實踐,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縣余村考察時提出“兩山”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贝撕螅暯娇倳浻侄啻侮U述了“兩山”論,“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體現。筆者結合對各地調研的情況,從以下兩方面闡述“兩山”論及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實踐途徑。
第一,“兩山”論的落腳點是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在中文里有不同說法,如在中國臺灣就用永續發展。1958年,周恩來總理就提出了“永續發展”這個詞。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等概念強調的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個基本國策,解決當前發展中的不協調、不和諧、不可持續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兩山”論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等概念的本質是一樣的。
金山銀山就是財富,是GDP,是發展。為什么說“兩山”論的落腳點要落在金山銀山上?實際上是指明了保護與發展兩方面的關系——既要在保護中發展,更要在發展中保護。發展與保護是一對矛盾又辯證的關系,如果沒有綠水青山,就沒有金山銀山。經濟發展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爬山,人在山腳下的時候常常吃不飽飯,首先是想砍柴燒,砍柴燒就會破壞生態。這就是世界銀行報告中提到的,會陷入“越砍越窮,越窮越砍”的惡性循環。這就是說,發展會呈一個倒U字形的曲線。
當我們爬上山坡的時候,看到了美好的風景,就明白這是我們現在的需要也是未來的需要。那么,怎樣才能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應該走可持續發展路徑,這就是“兩山”論的落腳點。當然,這需要保護與發展的協調、發展與保護的平衡。
第二,“兩山”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個新高峰。
目前,國內研究“兩山”論的著作、文章很多。對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筆者以為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如果理論不是來自實踐,往往會成為空洞的理論;二是如果實踐缺乏理論的指導,會成為盲目的實踐。中國有句俗話講:“摸著石頭過河。”當然,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要明確方向,更要達到可持續的彼岸。
可持續發展是什么?是理論、實踐、過程、目標。不同的人會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兩山”論,核心可以理解為可持續發展?!皟缮健闭撆c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當然更需要用老百姓可以理解的話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就有很精辟的說法,如在浙江任省委書記時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本質是,在發展中我們要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過程中,有幾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行動計劃》,宣告了人類對環境的傳統觀念的終結,達成了“只有一個地球”、人類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的共識。第二個里程碑是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和新觀念:人類應與自然和諧一致,可持續地發展并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人類應珍惜共有的資源環境,有償地向大自然索取。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理論上經過碰撞、爭論、協調之后形成的新概念。之后,世界各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了很多工作,2016年1月1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正式啟動。
實際上,每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重點不一樣,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更不一樣。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實踐是需要我們探索的,在探索實踐過程中又可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在研究生態文明相關問題時,筆者曾到某省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有人問,我們這個地方到處是綠水青山,能否告訴我們怎么轉變為金山銀山?當我們到浙江去調研時,很少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浙江在實踐中已經探索出很多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辦法。比如在習近平總書記最早提出“兩山”論的安吉,當地已經發展形成特色的生態產品、有機產品及生態旅游等,這些工作的核心實際上是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綠水青山是南方常見的景象,比如在福建、江西等地,植被覆蓋率高可以達到60%以上,但是在西北一些地方就看不到綠水青山,比如青海,那里的植被覆蓋率僅百分之幾。當然,西北地區有自身的優勢,那里光熱資源好,風能、太陽能在西北地區發展很快。因此,怎樣統籌謀劃、頂層設計?這既需要理論也需要實踐,以理論指導實踐,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比如,“農家樂”到處都有,但發展模式各不相同:1.0版的“農家樂”是吃土菜,2.0版是在吃土菜的基礎上增加了住宿,3.0版是將“農家樂”做成一條街,4.0版則成為高端旅游。將來,還會有5.0版的“農家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互聯網+等可以有很大發展空間。此外,像綠色有機食品,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太陽能加上養魚或種植形成光伏+產業等,都可以成為一些地方的發展模式。(據中國環境報)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